
豨莶草是一味常用于风湿痹证和疮痈肿毒的草药,尤其在治疗关节疾病方面应用广泛。
一、豨莶草介绍
豨莶草,读音为 xī xiān cǎo。这个名字形象地描述了其特性:“豨”指猪,因其植株有特殊的气味,类似猪的腥气,故得名。
来源:为菊科植物豨莶、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性状:茎呈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或紫棕色,有纵沟及细纵纹。叶片多皱缩卷曲,展开后呈卵圆形,边缘有钝锯齿。全体被白色柔毛。气微,味微苦。
药性:根据中医理论,豨莶草性寒,味辛、苦。归肝、肾经。生用偏于清热解毒,制后(酒蒸或酒炙)寒性大减,偏于祛风湿、强筋骨。
核心功效:祛风湿,利关节,解毒,降血压。
---
二、功效与作用
豨莶草的功效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而有侧重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祛风湿,利关节(核心功效)
这是豨莶草最主要的用途。尤其适用于风湿热痹,症见关节红肿热痛、四肢麻木、筋骨无力、腰膝酸软等。
酒制后,其祛风湿、通经络、利关节的功效增强,且寒性减弱,也可用于风寒湿痹,但仍以热痹更为对证。常与臭梧桐等配伍(如著名方剂豨桐丸)。
2. 清热解毒
生用时,性寒能清热,味苦能解毒,常用于:
疮痈肿毒:可内服,也可捣烂外敷。
风疹湿疮:治疗皮肤湿疹、瘙痒。
湿热黄疸:辅助治疗因湿热引发的黄疸。
3. 平肝降压
现代药理研究发现,豨莶草有较为确切的降血压作用,可用于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,症见头晕、目眩等。
4. 化湿热,通经络
可用于中风后遗症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因其能通利经络,祛除脉络中的湿热之邪。
【生用与制用的区别】
生豨莶草:偏于清热解毒、化湿热,主要用于疮痈肿毒、风湿热痹、湿疹黄疸等热毒证。
酒豨莶草(经黄酒蒸制):祛风湿、利关节、强筋骨的功效大为增强,且药性变得平和,临床应用更为广泛,是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要炮制规格。
【现代药理研究】
现代科学发现豨莶草具有以下作用:
抗炎镇痛:其有效成分(如豨莶苷、奇任醇等)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,这是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理基础。
降压:对实验动物有持久的降压作用。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免疫抑制: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,这可能与其治疗风湿性免疫疾病有关。
扩张血管:能扩张血管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。
---
三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豨莶草性味苦寒,虽有制用之法缓和其性,但使用时仍需注意。
1. 适宜人群:
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(尤其属于热痹者)患者。
高血压患者(属肝阳上亢者)。
疮痈肿毒、皮肤湿疹患者。
2. 禁忌人群:
无风湿者慎服:无风湿痹痛或属于风寒湿痹而无热象者应谨慎使用生品。
阴血不足者忌服:因其燥血伤阴,故素体阴虚、血虚(表现为口干咽燥、手足心热、面色无华、眩晕心悸)者应慎用或忌用。
脾胃虚寒者慎服:生品性寒,易伤脾胃,表现为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者应慎用,或配伍健脾温中药。
孕妇慎用。
3. 用法用量:
常规煎服用量为 9~12克。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和高血压时,多制用(酒蒸或酒炙)。
4. 潜在副作用:
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。
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肝损伤,故不宜过量久服。
5. 品质选择:
以叶多、枝嫩、色青绿、无须根及杂质、气味浓者为佳。
总结
豨莶草是一味功效明确的祛风湿热药,既能祛邪(风湿热毒),又能降压,但其性偏寒燥,易伤阴血脾胃。
最重要建议:虽然豨莶草可用于降压,但绝不能替代降压药。使用豨莶草治疗风湿或高血压前,务必咨询专业的中医师,进行辨证论治,根据您的具体体质(是热证还是寒证,有无阴虚血虚)和病情,决定是否适用、应用生品还是制品、以及如何配伍其他药物(常与补肝肾、养血药同用),以确保安全有效,避免副作用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