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药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,性味苦、甘、温,归脾、胃经,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健脾益气药物,被称为“补气健脾第一要药”。以下是其主要功效、应用及注意事项:
---
### **核心功效与适用症状**
1. **健脾益气**
- **调理脾胃虚弱**:改善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(稀软不成形)等症状,尤其适合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。
- **增强运化功能**:促进营养吸收,缓解疲劳、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。
2. **燥湿利水**
- **祛湿消肿**:针对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、痰饮(如头晕目眩、胸闷痰多)、带下量多(白带异常)等。
- **止泻**:对脾虚湿困导致的慢性腹泻(如晨起腹泻、大便黏腻)效果显著。
3. **固表止汗**
- 治疗气虚自汗(白天不活动也出汗),常与黄芪、防风配伍(如玉屏风散)。
4. **安胎**
- 用于脾虚气弱引起的胎动不安,常配黄芩、砂仁等,增强胎儿稳定性。
---
### **现代研究辅助作用**
- **调节胃肠功能**:促进消化酶分泌,改善肠道蠕动。
- **增强免疫力**:提升白细胞活性,辅助抗疲劳。
- **降血糖、抗氧化**:对糖尿病辅助调理有一定潜力(需遵医嘱)。
---
### **适用人群**
- 脾胃虚弱、食少腹胀、慢性腹泻者
- 体虚自汗、易感冒者
- 湿气重、水肿或痰多者
- 孕妇胎动不安(需中医辨证指导)
---
### **禁忌与注意事项**
1. **阴虚内热者忌用**:如口干舌燥、盗汗、大便干结,可能加重燥热。
2. **胃胀气滞慎用**:单纯气滞腹胀(无脾虚)时,需配行气药(如陈皮)。
3. **配伍注意**:
- 健脾止泻宜炒用(炒白术),利水宜生用。
- 不宜与桃仁、李仁等同食,可能降低药效。
4. **剂量控制**:常规用量6-12克,过量可能引起口干或轻微燥热。
---
### **经典配伍与食疗方**
1. **健脾祛湿**:白术+茯苓+党参(四君子汤基础方)
2. **止汗固表**:白术+黄芪+防风(玉屏风散)
3. **安胎**:白术+黄芩+杜仲(需医师指导)
4. **食疗方——白术茯苓粥**
- 材料:白术10克、茯苓15克、粳米50克
- 做法:药材煎汁后与粳米煮粥,健脾利湿。
---
### **白术 vs. 苍术**
- **白术**:偏补,健脾为主,兼利水止汗。
- **苍术**:偏燥,燥湿力强,兼祛风发汗。
两者常搭配使用(如《脾胃论》中的“白术+苍术”),补泻结合。
---
**提示**:白术需根据体质和症状辨证使用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,避免自行长期大量使用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