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**中药黄芪**(又名黄耆)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,性味甘、微温,归脾、肺经,是中医**补气升阳**的核心药物,被誉为“补气之长”。以下是其功效、应用及注意事项:
---
### **核心功效与适用症状**
1. **补气升阳**
- **脾肺气虚**:改善气短乏力、食少便溏、内脏下垂(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),常配党参、白术(如补中益气汤)。
- **中气下陷**:治疗久泻脱肛、气虚发热(低热不退、劳累加重)。
2. **固表止汗**
- **表虚自汗**:白天不活动也易出汗,怕风怕冷,常配防风、白术(如玉屏风散)。
- **阴虚盗汗**:需配滋阴药(如生地、麦冬)平衡温性。
3. **利水消肿**
- 治疗气虚水肿(如慢性肾炎、更年期水肿),常配防己、茯苓(如防己黄芪汤)。
4. **托毒生肌**
- 促进疮疡溃烂后久不收口,或气血不足的皮肤溃烂(配当归、人参)。
5. **现代研究辅助作用**
- **增强免疫力**:提升白细胞活性,辅助放化疗后恢复。
- **保护心血管**:改善心肌缺血,调节血压(双向调节,低血压可升,高血压需配伍降压药)。
- **降糖护肾**:辅助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(需遵医嘱)。
---
### **适用人群**
- 气虚乏力、易感冒、自汗者
- 内脏下垂、慢性腹泻者
- 术后体虚、伤口愈合缓慢者
- 水肿、蛋白尿(如慢性肾病)患者
- 免疫力低下、亚健康人群
---
### **禁忌与注意事项**
1. **实证忌用**
- **阴虚阳亢**:潮热盗汗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苔者禁用,可能加重燥热。
- **湿热壅滞**:口苦口黏、便秘尿黄、痤疮红肿时不宜(需配清热利湿药)。
2. **特殊人群慎用**
- **孕妇**:孕早期避免大剂量使用,中后期需医师指导。
- **高血压**:单用可能升压,需配牛膝、钩藤等降压药。
3. **配伍禁忌**
- 避免与萝卜同食,萝卜破气,可能抵消补气效果。
- 不宜与杏仁、龟甲同用(传统“十八反”无明确记载,但部分典籍提示相恶)。
4. **剂量与用法**
- 常规用量9-30克,大剂量可用至60克(需辨证)。
- 生黄芪偏固表利水,炙黄芪(蜜炙)偏补中益气。
5. **长期使用注意**
- 过量可能导致胸闷、腹胀,需配伍陈皮、砂仁理气。
---
### **经典配伍与食疗方**
1. **补气固表**:黄芪+白术+防风(玉屏风散)
2. **升阳举陷**:黄芪+升麻+柴胡(补中益气汤)
3. **食疗方——黄芪红枣茶**
- 材料:黄芪15克、红枣5枚、枸杞10克
- 做法:煮沸后小火煮15分钟,代茶饮,适合气血两虚者。
4. **术后调养**:黄芪30克+当归6克+鸡肉炖汤(补气血、促恢复)。
---
### **黄芪 vs. 人参**
- **黄芪**:补气偏走表,善升阳固表、利水托疮,适合表虚、水肿及中气下陷。
- **人参**:补气偏守里,大补元气、安神生津,适合元气暴脱、心悸失眠。
两者常配伍(如参芪膏),增强补气效果。
---
**提示**:黄芪为温补之品,需结合体质辨证使用。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肾病)患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,不可替代药物。初次服用建议从小剂量开始,观察身体反应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