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芍

中药大全 朱夫子 朱夫子中医中药评论
白芍
### **白芍的功效**  
1. **养血调经**  
   - **中医应用**:白芍性微寒,味苦酸,归肝、脾经,能补血养血,常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、月经不调、经期腹痛、崩漏等症。  
   - **现代研究**:含芍药苷、多糖等成分,可能促进造血功能,调节女性激素水平,缓解经前期综合征(PMS)。  
2. **柔肝止痛**  
   - 对肝气郁结或血虚引起的胁痛、腹痛(如慢性胃炎、肠易激综合征)有缓解作用,常与甘草配伍(如《伤寒论》中“芍药甘草汤”)。  
   - **机制**:芍药苷可松弛平滑肌,缓解痉挛性疼痛。  
3. **平抑肝阳**  
   - 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、眩晕、烦躁易怒,常与钩藤、石决明等配伍。  
   - **辅助降压**:动物实验显示可能扩张血管,但临床效果需进一步验证。  
4. **敛阴止汗**  
   - 治疗阴虚盗汗、表虚自汗(如更年期潮热、病后体虚多汗),常与牡蛎、浮小麦等同用。  
5. **免疫调节与抗炎**  
   - 白芍总苷(TGP)是主要活性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作用,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、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。  
---
### **注意事项与禁忌**  
 
1. **体质与人群禁忌**  
   - **脾胃虚寒者**:白芍性微寒,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加重腹泻、畏寒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  
   - **孕妇**:传统认为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,尤其孕早期需避免大剂量使用(需遵医嘱)。  
   - **低血压患者**:白芍可能增强降压药效果,需警惕血压过低风险。  
2. **用量与用法**  
   - **常规用量**:煎服建议6-15克/日,过量(>30克)可能引起头晕、恶心或腹泻。  
   - **炮制差异**:  
     - **生白芍**:长于平肝止痛,但寒性较强。  
     - **炒白芍**:寒性减弱,更侧重养血调经,适合脾胃虚弱者。  
3. **药物相互作用**  
   - **抗凝血药物**(如华法林、阿司匹林):白芍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增加出血风险,合用需监测凝血功能。  
   - **镇静类药物**:白芍有轻度中枢抑制作用,与安眠药、抗焦虑药同服可能增强嗜睡效应。  
4. **毒性风险**  
   - **低毒性**:白芍安全性较高,但长期大剂量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(如低钾血症)。  
   - **过敏反应**: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,外用或内服均需注意。  
5. **配伍禁忌**  
   - 避免与藜芦同用(中医“十八反”禁忌)。  
   - 不宜与辛辣温燥药物(如附子、干姜)过度配伍,可能削弱药效。  
6. **区分赤芍与白芍**  
   - **白芍**:养血柔肝,主补益。  
   - **赤芍**:清热凉血,主活血散瘀,两者功效不同,不可混淆使用。  
---
### **合理使用建议**  
- **对症搭配**:  
  - 白芍+当归+川芎:补血调经(四物汤基础方)。  
  - 白芍+甘草:缓解肌肉痉挛、腹痛(芍药甘草汤)。  
- **代茶饮**:白芍5克+枸杞10克+红枣3枚,煮水代茶(养血安神)。  
- **外用**:白芍研粉调蜂蜜敷面,辅助改善血虚引起的面色暗沉(需防过敏)。  
---
### **重要提醒**  
- **慢性病患者**(如自身免疫疾病、心血管疾病)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调整药量。  
- **购买与储存**:选择无霉变、断面类白色的干燥饮片,密封避光保存。  
- 若服用后出现乏力、心悸或持续不适,立即停用并就医。  
 
白芍为常用补血药,但需辨证使用,尤其孕妇、体虚者及联合用药时务必谨慎!
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请您填写昵称和验证码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点击我更换验证码验证码 (必填)

Theme by 朱夫子 © 2021-2025 zhufuzi.com  -  京ICP备14048981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