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

中药大全 朱夫子 朱夫子中医中药评论
棕榈
 棕榈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 
 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棕榈科植物棕榈(Trachycarpus fortunei)的干燥叶柄(棕榈皮)或陈久的叶柄纤维(陈棕炭)。
- 药用部位:
  - 棕榈皮:采集叶柄,除去纤维状棕毛,晒干。
  - 陈棕炭:取上述棕皮,煅烧成炭,放凉。临床多用此炮制品。
- 别名:棕皮、棕毛、陈棕
- 性味归经:
  - 味:苦、涩,性平。
  - 归经:归肺、肝、大肠经。
- 主要产地:长江以南各省区,如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等。
 
---
 
 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 
棕榈的核心功效是“收敛止血”,是一味强有力的止血药,尤其炒炭后(陈棕炭) 止血力大增。
 
1.  收敛止血 (核心功效)
       主治:多种出血证,无瘀滞者。因其收涩力强,故适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。
           咯血、衄血、吐血:如肺结核咯血、胃溃疡出血等。
           便血、崩漏:如肠风下血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。
           外伤出血:研末外敷。
       特点:收涩之力较强,为强有力的止血药。
 
2.  止带、止泻
       主治:妇人带下、久泻久痢。利用其收涩之性,用于滑脱不禁之证。
 
3.  现代应用:
       棕榈炭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,其止血作用与所含鞣质有关。
 
---
 
 三、使用注意事项(⚠️ 收涩力强,易致留瘀)
 
棕榈(炭)因其强烈的收涩之性,使用时有其严格的禁忌,核心原则是“见血勿止”,需防“闭门留寇”。
 
1.  绝对禁忌与慎用人群
       出血初期、或有瘀血者绝对禁用:这是最重要的禁忌。若出血由瘀血内阻引起(如跌打损伤后瘀血未清而出血),误用收涩之品会使瘀血内停,变生他病。
       湿热下痢、或带下因于湿热者忌用:收涩之性会困住湿热邪气,导致病情加重。
       孕妇慎用。
 
2.  用量控制
       煎服用量:3-10克,宜研末冲服,每次1-1.5克,效果优于煎汤。
       外用适量。
 
3.  特殊提示
       必用陈炭:传统强调“红见黑则止”,棕榈必须煅烧成炭(陈棕炭)后药效才佳,生用无效且可能致呕。
       中病即止:血止后应立即停用,不可过服,以免过度收涩引起腹胀、便秘等不适。
 
---
 
 四、常见配伍
   血热妄行之出血:陈棕炭 + 小蓟 + 栀子 + 侧柏叶(凉血止血)
   虚寒性出血(如崩漏):陈棕炭 + 黄芪 + 白术 + 炮姜(益气摄血温经)
   冲任不固之崩漏:陈棕炭 + 煅龙骨 + 煅牡蛎 + 阿胶(固冲止血)
   外伤出血:陈棕炭(研极细末)外敷。
 
---
 
 重要警告与总结
 
1.  止血猛将,收涩力强:棕榈炭是中医止血药中收涩力非常强的一味,犹如紧急“关闸”,止血效果迅速。
2.  核心禁忌:有瘀勿用:其使用有极其严格的前提——必须用于无瘀滞的纯虚、纯漏之出血。但凡有一点瘀血的可能,都绝不能使用,否则后患无穷。
3.  必制为炭:生棕榈不入药,临床百分之百使用其炭制品(陈棕炭),否则无效且副作用大。
4.  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:由于其强烈的收涩性和严格的适应证,绝对禁止普通人自行判断使用。误用的风险极高。
 
总结:棕榈(炭)是一味功效专一且峻猛的止血药。它是一位“ specialist ”,专门处理“门户洞开、津血滑脱不止”的紧急状况。它的应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医“辨证论治”的思想:不止是见血止血,更要弄清出血的原因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只需了解其强大的收涩性和“有瘀禁用”的铁律,敬而远之,将其交给专业中医师处理即可。
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请您填写昵称和验证码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点击我更换验证码验证码 (必填)

Theme by 朱夫子 © 2021-2025 zhufuzi.com  -  京ICP备14048981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