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蜈蚣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(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. Koch)的干燥体。
- 别名:百足虫、天龙、吴公
- 性味归经:
- 味:辛,性温;有毒。
- 归经:归肝经。
- 炮制方法:
- 焙干:除去竹片,洗净,微火焙黄,剪段。
- 主要产地: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---
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蜈蚣是“息风镇痉,通络止痛,攻毒散结”的要药,其性善走窜,搜风定搐之力猛烈,为治惊风抽搐之重剂。
1. 息风镇痉 (核心功效)
主治:肝风内动,痉挛抽搐,小儿惊风,中风癫痫,破伤风。其搜风通络之力强,常与全蝎相须为用,增强止痉之效。
常与全蝎、僵蚕、钩藤等同用。
2. 通络止痛
主治:风湿顽痹,头痛,顽固性头痛,偏正头痛。能搜剔经络之风邪,止痛力强。
常与全蝎、白芷、川芎等同用。
3. 攻毒散结
主治:疮疡肿毒,瘰疬结核,毒蛇咬伤。能以毒攻毒,消散结聚。
常与雄黄、大黄等研末调敷。
4. 现代药理研究:
- 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(组织胺样物质、溶血性蛋白质)、氨基酸、脂肪油等。
- 具有抗惊厥、抗肿瘤、抗炎、镇痛、抗真菌作用。
---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(⚠️ 有毒,需严格控制)
蜈蚣毒性较强,使用时必须格外谨慎,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。
1. 绝对禁忌人群
孕妇禁用:其走窜之力极强,有堕胎之险。
血虚生风、小儿慢惊风及阴虚燥热者忌服(非实风不用)。
2. 用量与用法控制(必须严格遵医嘱)
煎服用量:3-5克。
研末吞服:0.6-1克/次。研末服功效较煎服为强。
不可过量:过量可引起中毒。
3. 中毒反应与解救
中毒症状: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呼吸困难、心率减慢、甚至昏迷、呼吸衰竭。
处理:立即停药,紧急送医。可用凤尾草、金银花煎汤内服解毒。
---
四、常见配伍
惊风抽搐:蜈蚣 + 全蝎(止痉散)
风湿顽痹:蜈蚣 + 乌梢蛇 + 威灵仙 + 地龙
顽固性头痛:蜈蚣 + 天麻 + 川芎 + 白芷
疮疡肿毒:蜈蚣(研末) + 雄黄(研末),醋调外敷。
---
重要警告与总结
1. 止痉猛将,非实不用:蜈蚣是治疗惊风抽搐的猛药,只适用于实证、急症,对于虚风内动绝对禁用。
2. 毒性显著,严格控制:其毒性较强,必须严格掌握剂量,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
3. 孕妇禁用:这是铁律,因其有强烈的堕胎作用。
4. 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:由于其毒性和峻猛之性,绝对禁止自行购服。
总结:蜈蚣是一味功峻力猛、以毒攻毒的中药,犹如一员“猛将”,在应对肝风内动、痉挛抽搐等危急重证时能发挥奇效。但其毒性剧烈,使用有严格的“门槛”——必须是实证、急证。对于普通病症或虚证,它不仅无效,反而有害。它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“用药如用兵,辨证论治”的精髓。普通民众只需了解其毒性,敬而远之即可。任何应用都必须交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处理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