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壳

中药大全 朱夫子 朱夫子中医中药评论
蛤壳
 蛤壳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 
 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帘蛤科动物文蛤(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)或青蛤(Cyclina sinensis Gmelin)的干燥贝壳。
- 别名:海蛤壳、文蛤壳、青蛤壳
- 性味归经:
  - 味:苦、咸,性寒。
  - 归经:归肺、肾、胃经。
- 炮制方法:
  - 生用:长于清肺热、化热痰、软坚散结。
  - 煅用:煅后易于粉碎,增强了制酸止痛、收敛的功效,用于胃痛泛酸、外用收湿敛疮。
- 主要产地:沿海地区,如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 
---
 
 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 
蛤壳是中医“清肺化痰、软坚散结、制酸止痛”的常用药,其质地沉重,性寒清热。
 
1.  清肺化痰
       主治:痰热咳喘,痰稠色黄,痰火郁结,胸胁疼痛。能清泻肺热,化稠痰。
           常与瓜蒌仁、海浮石等清热化痰药同用。
 
2.  软坚散结
       主治:瘿瘤,瘰疬,痰核。能软化消散坚硬的结块。
           常与海藻、昆布、玄参等配伍,如消瘰丸。
 
3.  制酸止痛
       主治:胃痛泛酸(胃及十二指肠溃疡)。煅后能中和胃酸,缓解疼痛。
           常与海螵蛸、甘草等同用。
 
4.  利尿消肿
       主治:水气浮肿,小便不利。
 
5.  外用收湿敛疮
       主治:湿疹,烫伤。煅后研末外用,有收湿敛疮之效。
 
6.  现代药理研究:
       主含碳酸钙(90%以上),并含壳角质、氨基酸等。
       具有中和胃酸、抗炎、利尿作用。
 
---
 
 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 
蛤壳药性寒凉,且为矿物贝壳类药物,使用时需注意。
 
1.  禁忌人群
       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品:症见食欲不振、腹部冷痛、大便稀溏者不宜使用生蛤壳,可考虑用煅制品。
       孕妇慎用。
 
2.  用量与用法控制
       煎服用量:10-15克。宜先煎30分钟以上,以利有效成分溶出。
       入丸、散剂,每次1-3克。
       外用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 
3.  不良反应
       常规剂量下少见。
       过量服用生品可能因寒凉之性导致胃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。
 
---
 
 四、常见配伍
   痰热咳嗽:生蛤壳 + 瓜蒌 + 浙贝母 + 栀子
   瘿瘤瘰疬:生蛤壳 + 海藻 + 昆布 + 夏枯草(海藻玉壶汤加减)
   胃痛泛酸:煅蛤壳 + 海螵蛸 + 延胡索 + 瓦楞子
   水气浮肿:生蛤壳 + 泽泻 + 车前子 + 茯苓
 
---
 
 五、鉴别要点
   文蛤:壳呈扇形,壳顶突出,表面光滑,有排列不规则的棕色或灰褐色花纹。
   青蛤:壳近圆形,壳顶突出,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,有排列不规则的生长纹。
 
---
 
 重要提示与总结
 
1.  清化热痰,软坚散结:蛤壳是治疗痰热咳嗽及瘿瘤瘰疬的常用药,既能清肺化痰,又能软化坚结。
2.  煅用制酸:煅蛤壳是治疗胃痛泛酸的良药,能有效中和胃酸,缓解疼痛。
3.  先煎久煎:作为贝壳类药材,入汤剂时必须打碎先煎,否则有效成分难以溶出。
4.  辨证使用:生品性寒,适用于热证、实证;煅后寒性减缓,适用于制酸。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品。
 
总结:蛤壳是一味功效多样的中药,内服能清肺化痰、软坚散结、制酸止痛,外用能收湿敛疮。它就像一位多面手,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。使用时只需把握其生用清熱、煅用制酸的原则,并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品,即可安全有效地发挥其疗效。
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请您填写昵称和验证码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点击我更换验证码验证码 (必填)

Theme by 朱夫子 © 2021-2025 zhufuzi.com  -  京ICP备14048981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