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赭石是一味重要的矿物药,属于重镇降逆类药材,因其强大的镇降之力而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一、赭石介绍
赭石,又名代赭石,因其古时产于代郡(今山西北部)而得名。
来源: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的矿石,主含三氧化二铁(Fe₂O₃)。
性状: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。表面暗棕红色或灰黑色,常附有少量红粉(朱砂点),有的有金属光泽。用手抚摸,有红棕色粉末粘手,是其重要特征。质地坚硬,不易破碎。断面显层叠状,且每层均依钉头(乳状突起)而呈波浪状弯曲。气微,味淡。
药性:根据中医理论,赭石性寒,味苦。归肝、心、肺、胃经。
核心功效:平肝潜阳,重镇降逆,凉血止血。
---
二、功效与作用
赭石质量重坠,性主沉降,能降上逆之气,平亢盛之阳。其功效主要体现在“镇”、“降”、“清”三个方面。
1. 平肝潜阳(用于肝阳上亢)
赭石质量重镇,入肝经,能潜降上亢的肝阳。
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眼花、烦躁易怒等症状。常与怀牛膝、生龙骨、生牡蛎等滋阴潜阳药同用(如著名方剂镇肝熄风汤)。
2. 重镇降逆(用于胃气上逆、肺气上逆)
这是赭石最核心的功效之一。其质重下行,能降上逆之胃气和肺气。
降胃逆: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嗳气、呃逆、恶心、呕吐。尤其擅长治疗顽固性呕吐、噎膈(类似食管癌、胃癌症状)。常与旋覆花、半夏、生姜等配伍(如旋覆代赭汤)。
降肺逆:用于肺肾两虚、肾不纳气所致的喘息、气短、呼多吸少等虚喘证。能助肺气下降,纳气平喘。
3. 凉血止血(用于血热出血)
赭石性寒,入心肝血分,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。
适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崩漏(子宫出血)等出血证,尤以上部出血为宜。可单用研末冲服,或配伍生地、白芍、茜草等凉血止血药。
【炮制目的】
赭石入药多需炮制,常用方法是煅淬法(煅红后醋淬)。
增强收敛止血功效:煅后寒性降低,增强了收敛之性,止血作用更强。
降低副作用:煅后质地酥脆,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,并减少了其对胃肠的刺激(因含微量砷)。
---
三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赭石因其重坠之性、矿物本质和寒凉药性,使用时需格外注意。
1. 禁忌人群:
孕妇忌用:其重坠降逆之性非常强烈,恐有坠胎的风险,为妊娠禁忌药。
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者慎用或忌用:赭石质量下行,会加重下陷之势。凡表现为久泻、脱肛、胃下垂、子宫脱垂、气短乏力者应禁用。
下焦虚寒者慎用:其性寒凉,易伤阳气,故遗精、滑泄、带下清稀者慎用。
无实邪者慎用:本品为镇降之品,易伤人体正气,故体虚、小儿、老人应慎用,不可久服。
2. 用法用量:
常规煎服用量为 9~30克。宜打碎先煎(提前煎煮30分钟以上),以便有效成分溶出并减轻刺激。
入丸、散剂,每次用量为 1~3克。
止血多煅用,平肝降逆多生用。
3. 不可久服:
赭石为重镇之品,且含微量砷,久服易伤脾胃、耗正气,并可能导致砷蓄积。应中病即止,不可长期服用。
4. 潜在副作用:
服用后可能因质地重坠而引起胃脘不适、食欲不振。
过量服用可能导致铁中毒(因含铁量高)或砷中毒(因含微量砷)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消化道症状。
5. 品质选择:
以色棕红、断面显层叠状、有“钉头”、手感滑腻如粉、吸铁力强者为佳。
总结
赭石是一味力量峻猛的“重镇降逆”之药,核心在于镇降,用于治疗因“上逆”、“上亢”、“上溢”引起的病症,如肝阳上亢、胃气上逆、血热上涌等。
最重要建议:赭石是一味专业性强、有明确禁忌和潜在风险的中药,绝对不可自行购买使用。必须在中医师的严格辨证和指导下,根据病情需要配伍使用(常与补益药同用,以保护正气),并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。其孕妇禁忌尤为重要,务必遵守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