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僵蚕是一味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虫类药,因其功效多样,尤其在治疗惊风、咽痛和皮肤疾病方面效果显著。
一、僵蚕介绍
僵蚕,又名白僵蚕、天虫。是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,因感染(或人工接种)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。
来源:收集自然病死的僵蚕或人工培育的僵蚕,倒入石灰中拌匀,吸去水分,晒干或烘干。
性状:略呈圆柱形,多弯曲皱缩。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,被有白色粉霜(菌丝和分生孢子)。头部较圆,足8对,体节清晰。质地坚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外层白色,中间有4个亮黑色的丝腺环(俗称“胶口镜面”)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药性:根据中医理论,僵蚕性平,味咸、辛。归肝、肺、胃经。
核心功效:息风止痉,祛风止痛,化痰散结,解毒利咽。
---
二、功效与作用
僵蚕辛能散结,咸能软坚,其性升浮,能散风痰之结,其功效主要体现在“风”、“痰”二字。
1. 息风止痉(用于肝风夹痰证)
能息肝风,止痉挛,并能化痰。
适用于:
惊痫抽搐:用于小儿急慢惊风、破伤风、癫痫等引起的抽搐、口眼歪斜。常与全蝎、蜈蚣、天麻等息风止痉药同用(如千金散)。
中风:用于风痰阻络导致的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语言謇涩。
2. 祛风止痛(用于风热头痛、目赤、风疹)
其性升散,能祛外风,散风热,止疼痛。
适用于:
风热头痛、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。
风疹瘙痒:能祛风止痒,用于皮肤瘙痒、荨麻疹等。
3. 化痰散结(用于痰核、瘰疬)
咸能软坚,辛能散结,能化顽痰,散结块。
适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(淋巴结结核)、痰核(皮下结节)、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、乳痈(急性乳腺炎)初起等。
4. 解毒利咽(用于咽痛、喉痹)
能解毒散结,利咽止痛,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。
适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导致的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。常与桔梗、薄荷、甘草等配伍。
【现代药理研究】
现代科学发现僵蚕具有以下作用:
抗惊厥:能显著对抗士的宁等引起的惊厥,证实其息风止痉功效。
催眠、镇静:有中枢抑制作用。
抗菌抗病毒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并有抗病毒效果。
抗凝血:能降低血液粘稠度,抗血栓形成。
降血糖: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。
抗癌:其提取物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---
三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僵蚕作为虫类药,且为病死者,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。
1. 适宜人群:
惊风、癫痫、面瘫患者。
淋巴结结核、甲状腺结节属痰结者。
咽喉肿痛、风热感冒头痛者。
风疹瘙痒等皮肤病患者。
2. 禁忌人群:
血虚而无风热或痰火者慎用:僵蚕辛散,能耗伤阴血,故阴虚血燥者应慎用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:作为虫类药,部分人可能对其过敏。
孕妇慎用:因其有活血散结之性,恐动胎气,孕妇应谨慎使用。
3. 用法用量:
常规煎服用量为 5~10克。
研末吞服,每次 1~1.5克。散剂效果常优于汤剂。
4. 潜在副作用:
常规剂量使用较为安全。
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,如皮疹、瘙痒等。
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、不适等消化道反应。
5. 品质选择:
以条直肥壮、质坚色白、断面光亮、气味微腥者为佳(断面有4个亮圈为真品特征)。表面无霉变。
总结
僵蚕是一味功效强大的“多面手”,它既能治内风(惊痫抽搐),又能祛外风(头痛风疹);既能化痰,又能散结。其核心在于治疗与“风”和“痰”相关的疾病。
最重要建议:僵蚕虽是良药,但其为虫类药,且作用较强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特别是用于治疗惊痫、中风等重病时,需由医生准确辨证并与其他药物配伍,才能发挥最佳疗效,确保安全。切勿自行用药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