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赤芍(拉丁名:Paeoniae Radix Rubra),为毛茛科植物芍药(Paeonia lactiflora)或川赤芍(Paeonia veitchii)的干燥根,因其断面呈红色而得名。在中医里,赤芍属于清热凉血药,具有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等功效,常用于血热、瘀血证及妇科疾病。
---
一、中药功效
1. 清热凉血
- 主治血热证,如高热发斑、吐血衄血(鼻出血)、血热型月经先期。
- 常与牡丹皮、生地黄配伍(如《温病条辨》犀角地黄汤)。
2. 散瘀止痛
- 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,如痛经、跌打损伤、胸胁刺痛。
- 可配伍当归、川芎(如《医林改错》血府逐瘀汤)。
3. 清肝明目
- 适用于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、头痛眩晕。
- 常与菊花、夏枯草同用。
4. 抗炎抗菌
- 现代研究显示,赤芍含芍药苷、苯甲酸、鞣质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血小板聚集、保肝等作用。
---
二、注意事项
1. 禁忌人群
- 血虚寒证(怕冷、面色苍白)慎用,因赤芍性寒,可能加重寒象。
- 孕妇慎用(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影响胎气)。
- 出血性疾病(如胃溃疡出血)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2. 药物配伍
- 不宜与藜芦同用(中药“十八反”记载:“诸参辛芍叛藜芦”)。
- 常与白芍对比:
- 赤芍偏于清热活血,用于血热瘀滞证。
- 白芍偏于养血柔肝,用于血虚肝郁证。
3. 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6-12g,大剂量可用至15g。
- 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(用于疮疡肿痛)。
4. 现代研究
- 成分:芍药苷、苯甲酸、鞣质、挥发油等。
- 药理作用:
- 抗血栓(抑制血小板聚集)。
- 保肝护肝(减轻肝损伤)。
- 抗炎镇痛(对关节炎、痛经有效)。
---
三、经典方剂举例
1. 犀角地黄汤(《千金方》)
- 赤芍 + 生地黄 + 牡丹皮 + 犀角(现多用水牛角代),治疗血热发斑、高热神昏。
2. 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
- 赤芍 + 桃仁 + 红花 + 当归,用于胸胁瘀血疼痛、月经不调。
---
四、总结
赤芍为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要药,适用于血热瘀滞、痛经、目赤肿痛等症,但血虚寒证、孕妇慎用。临床使用需辨证论治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