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茯苓皮(拉丁名:Poriae Cutis)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(Poria cocos (Schw.) Wolf)菌核的干燥外皮,是常用的利水消肿药,具有利水消肿、健脾渗湿的功效,在水肿病症中应用广泛。
---
一、中药功效
1. 利水消肿
- 主治水肿胀满、小便不利(肾炎水肿、心源性水肿)
- 常配伍大腹皮、桑白皮(如五皮饮)
2. 健脾渗湿
- 用于脾虚湿盛(腹泻、痰饮)
- 可配白术、陈皮
3. 现代研究
- 含茯苓聚糖、三萜类等,具有:
- 利尿(抑制肾小管重吸收)
- 抗炎(减轻肾小球炎症)
- 调节免疫功能
- 轻度降血糖
---
二、注意事项
1. 禁忌人群
- 阴虚津伤者慎用(症见口干舌燥)
- 肾虚滑精者慎用
- 低钾血症患者慎用
2. 使用注意
- 内服剂量:
- 煎汤:10-15g
- 大剂量可用至30g
- 煎煮方法:
- 宜久煎(30分钟以上)
- 不良反应:
- 过量可致电解质紊乱
- 偶见胃肠不适
3. 药物相互作用
- 不宜与利尿西药同用(增强效应)
- 避免与降糖药合用(可能增强效果)
---
三、经典应用
1. 五皮饮(《华氏中藏经》)
- 治全身水肿
2. 茯苓皮汤(《温病条辨》)
- 治湿温水肿
3. 肾炎消肿片(含茯苓皮)
---
四、使用建议
1. 品质鉴别:
- 以外皮棕褐色、质地松脆者为佳
2. 食疗推荐:
- 茯苓皮鲤鱼汤(利水消肿)
3. 储存:
- 防潮防蛀
---
五、总结
茯苓皮是安全有效的利水药:
✅ 优势:
- 利水不伤正
- 药性平和
- 资源丰富
⚠️ 注意:
- 阴虚慎用
- 不宜久服
- 监测电解质
> 注:本文仅供参考。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
---
茯苓不同部位对比
| 特性 | 茯苓皮 | 白茯苓 | 赤茯苓 |
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|
| 药用部位 | 外皮 | 菌核内部白色部分 | 菌核内部淡红色部分 |
| 核心功效 | 长于利水 | 长于健脾 | 长于渗湿 |
| 性味 | 甘淡平 | 甘淡平 | 甘淡平 |
| 现代应用 | 水肿 | 脾虚证 | 湿热证 |
| 安全性 | 较高 | 高 | 较高 |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