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绵萆薢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薯蓣科植物绵萆薢(Dioscorea spongiosa)或福州薯蓣(D. futschauensis)的干燥根茎。
- 别名:大萆薢、萆薢、白萆薢
- 性味归经:
- 味:苦,性平。
- 归经:归肾、胃经。
- 炮制方法:
- 生用:长于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
- 主要产地:主产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省。
---
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绵萆薢是中医治疗淋证白浊和风湿痹痛的要药,其功效核心在于“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”。
1. 利湿去浊
主治:膏淋,白浊。这是其最经典的功效。
膏淋: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,或如脂膏,排尿涩痛(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糜尿、前列腺炎、泌尿系感染等)。
白浊: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,而小便并不混浊(相当于慢性前列腺炎)。
代表方剂:萆薢分清饮(萆薢与益智仁、石菖蒲、乌药同用),专为膏淋白浊而设。
2. 祛风除痹
主治: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尤其适用于湿邪偏盛的痹证,症见关节沉重、酸痛,屈伸不利。
常与祛风湿药如威灵仙、独活、秦艽等同用。
3. 现代药理研究:
含薯蓣皂苷元、鞣质等。
具有抗炎、镇痛作用。
有一定的抗真菌(如白色念珠菌)作用。
能降低血清胆固醇。
---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绵萆薢药性平和,但因其利湿之功,使用时仍需注意。
1. 禁忌人群
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:本品利湿,易耗伤阴液。对于因肾虚不固,无湿热表现的遗精、滑精,不宜使用。
遗尿、多尿者慎用:因其利湿,可能加重病情。
2. 用量控制
煎服用量:10-15克。
大剂量可用至30克。
3. 特殊提示
分清病证:本品主要用于实证(湿热下注),对于虚证(肾虚不固)的遗精、尿频等,非其所长,误用会伤阴耗液。
品种辨析:中药“萆薢”来源复杂,除绵萆薢外,还有粉萆薢(Dioscorea hypoglauca)等。两者功效相似,传统认为粉萆薢质量更佳,但绵萆薢亦为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正品。
---
四、常见配伍
膏淋、白浊:绵萆薢 + 石菖蒲 + 益智仁 + 乌药(萆薢分清饮)
妇女带下过多(湿浊下注型):绵萆薢 + 黄柏 + 车前子 + 白术
风湿痹痛(湿重者):绵萆薢 + 薏苡仁 + 苍术 + 防己
湿热疮毒:绵萆薢 + 土茯苓 + 苦参(外用内服均可)
---
重要提示与总结
1. 淋证专药:绵萆薢是治疗小便混浊(膏淋、白浊) 的特效药,其“利湿去浊”的功效在中药中非常突出。
2. 分清虚实:这是使用本品的关键。它只适用于湿热导致的浑浊或痹痛,对于肾虚导致的相关症状(如清稀的遗精、尿频),不仅无效,反而有害。
3. 药性平和:作为利湿药,其性相对平和,不似茯苓、泽泻般淡渗,也不似木通、车前子般寒凉。
4. 道地药材:虽粉萆薢被认为质优,但绵萆薢资源更丰富,亦是正品,功效可靠。
总结:绵萆薢是一味针对“湿浊”病邪的靶向药,尤其善于“泌别清浊”,将混于小便中的秽浊之物分利出去。使用时务必把握其主治湿热实证的原则,避免用于肾虚证,即可安全有效地发挥其疗效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