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黑豆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豆科植物大豆(Glycine max (L.) Merr.)的干燥成熟黑色种子。
- 别名:乌豆、黑大豆、橹豆
- 性味归经:
- 味:甘,性平。
- 归经:归脾、肾经。
- 炮制方法:
- 生用:长于解毒利水。
- 炒用:炒后性偏温,长于健脾益肾,养血乌发。
- 蒸制:民间常用“豆豉”(发酵品)或“黑豆衣”(皮)入药。
- 主要产地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---
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黑豆是“活血利水、祛风解毒、健脾益肾”的食疗佳品,素有“豆中之王”的美誉。
1. 活血利水
主治: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黄疸浮肿。能通调水道,下气行水。
常单用煮汁服,或与茯苓、薏苡仁等同用。
2. 祛风解毒
主治:
风痹筋挛,痈肿疮毒。
药物中毒(如乌头、巴豆中毒):传统用法,可煎汤顿服。
小儿胎热,丹毒。
3. 健脾益肾
主治:肾虚消渴,遗尿,耳聋耳鸣,须发早白。能滋阴补肾,健脾利湿。
4. 现代药理研究:
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黑色素、大豆异黄酮、维生素E、B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。
具有抗氧化、延缓衰老、降低胆固醇、雌激素样作用。
能促进造血功能,改善贫血。
---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黑豆药食两用,安全性高,但仍需注意其食性。
1. 禁忌人群
消化不良、脘腹胀满者慎用:因其富含蛋白质和纤维,不易消化,多食易致腹胀。
严重肝病、肾病(如肾功能不全)患者需控制摄入量:因其为高蛋白食物,会增加肝肾负担。
对豆类过敏者忌用。
2. 用量控制
煎服用量:10-30克。
外用适量,可研末调敷或煮汁涂。
日常食用:每日不超过50克为宜。
3. 特殊提示
必煮熟食用:生黑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,影响蛋白质吸收,甚至引起不适,必须彻底煮熟。
不宜与蓖麻子、厚朴同用(传统“十九畏”内容)。
---
四、常见配伍
肾虚遗尿、耳鸣:黑豆 + 狗脊 + 金樱子 + 枸杞子
水肿:黑豆 + 薏苡仁 + 茯苓 + 鲤鱼(煮汤)
乌发:黑豆 + 何首乌 + 黑芝麻 + 核桃仁
解毒:黑豆(生品)煎浓汁饮。
---
五、食疗应用(药食同源)
黑豆是极佳的保健食品,应用广泛:
醋泡黑豆:传统养生法,有助软化血管、乌发、降压。
黑豆豆浆:比黄豆浆更滋补肝肾。
黑豆炖汤:与猪骨、鲤鱼等同炖,健脾补肾利水。
---
重要提示与总结
1. 肾之谷:中医认为黑色入肾,黑豆被誉为“肾之谷”,是平补肝肾的良药。
2. 药食同源:既是药物,也是日常食物,安全平和,适合长期调养。
3. 注意消化:其不易消化的特性是其最主要的注意事项,消化不良者及老人儿童不宜多食。
4. 生熟异治:生品偏于解毒,炒熟后偏于补益。
总结:黑豆是一味功效多样的滋补食疗佳品,既能活血利水祛邪,又能健脾益肾扶正。它就像一位“平民补品”,价格低廉却营养丰富。使用时只需注意彻底煮熟、适量食用、消化不良者慎用的原则,即可安全地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