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椿皮的中药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
一、基本信息
- 来源:苦木科植物臭椿(Ailanthus altissima (Mill.) Swingle)的干燥根皮或干皮。
- 别名:樗白皮、臭椿皮、苦椿皮
- 性味归经:
- 味:苦、涩,性寒。
- 归经:归大肠、胃、肝经。
- 炮制方法:
- 麸炒:用麦麸拌炒,可缓和其苦寒之性,减少对胃肠的刺激。
- 醋炙:用米醋炙,可增强其收敛止痛、入肝经的作用。
- 主要产地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---
二、功效与临床应用
椿皮以其“清热燥湿,收涩止带,止泻,止血”的功效而著称,尤其善于治疗妇科带下病和肠道疾病。
1. 清热燥湿,收涩止带 (核心功效)
主治:湿热下注所致的赤白带下。既能清热燥湿,又能收敛止带,为治疗带下病之要药。
常与黄柏、白芍、高良姜等同用。
2. 止泻痢
主治:久泻久痢,湿热泻痢。能清热燥湿,涩肠止泻。
治久泻久痢,常与诃子、母丁香同用,如诃黎勒丸。
治湿热泻痢,常与黄连、木香等同用。
3. 凉血止血
主治:崩漏,便血,痔血。能凉血收涩止血。
4. 杀虫
主治:蛔虫病,疮癣。外用有燥湿杀虫止痒之效。
5. 现代药理研究:
- 含苦楝素、鞣质、赭朴吩等。
- 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、止血作用。
- 对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---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椿皮性寒味苦,收涩力强,易于留邪,使用时需注意。
1. 禁忌人群
脾胃虚寒者慎用:症见食欲不振、腹部冷痛、大便稀溏者不宜使用。
积滞未清之泻痢初起者忌用:恐有“闭门留寇”之弊。
孕妇慎用。
2. 用量控制
煎服用量:6-9克。
外用适量,煎汤洗或熬膏涂。
3. 不良反应
过量服用可能因苦寒之性导致胃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。
---
四、常见配伍
赤白带下:椿皮 + 黄柏 + 白芍 + 高良姜
久泻久痢:椿皮 + 诃子 + 母丁香(诃黎勒丸)
湿热泻痢:椿皮 + 黄连 + 木香 + 黄芩
崩漏便血:椿皮 + 地榆 + 侧柏叶 + 槐花
---
五、食疗小方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椿皮饮:椿皮10克,红糖适量。煎水取汁,加红糖调味。适用于湿热带下。
---
重要提示与总结
1. 带下、泻痢专药:椿皮是治疗湿热带下及久泻久痢的常用药,清热燥湿与收涩止泻之功兼备。
2. 药性寒涩:其性寒,味苦涩,故脾胃虚寒者不宜,泻痢初起有积滞者忌用。
3. 炮制减毒:经麸炒或醋炙后可缓和寒性,减少刺激,更适合服用。
4. 辨证使用:适用于湿热兼有滑脱不禁之证,对于纯虚无邪或实邪炽盛者非其所宜。
总结:椿皮是一味功效良好的清热燥湿、收涩止带药。它就像一位“清洁工兼修理工”,既能清除下焦的湿热邪气,又能修复受损的“门户”(肠、带脉),防止津血滑脱。使用时只需把握其主治湿热兼滑脱的原则,并注意脾胃虚寒及积滞未清者忌用,即可安全有效地发挥其疗效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