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需根据具体证型(如脾胃虚弱、肝胃不和、胃阴不足等)辨证施治。以下为常见证型及推荐方剂,供参考:
---
### **一、常见证型与推荐方剂**
#### **1. 脾胃虚弱型**
**症状**:胃脘隐痛、食欲不振、乏力、便溏、舌淡苔白。
**推荐方剂**:**香砂六君子汤加减**
- **组成**:
- 党参 15g(健脾益气)
- 白术 10g(健脾燥湿)
- 茯苓 10g(健脾渗湿)
- 陈皮 6g(理气和中)
- 半夏 6g(和胃降逆)
- 木香 6g(行气止痛)
- 砂仁 3g(化湿开胃)
- 炙甘草 3g(调和诸药)
- **用法**: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7-14天。
- **加减**:
- 胃寒明显:加干姜6g、吴茱萸3g。
- 腹胀明显:加厚朴6g、枳壳6g。
---
#### **2. 肝胃不和型**
**症状**:胃脘胀痛、嗳气反酸、情绪波动时加重、舌红苔薄黄。
**推荐方剂**:**柴胡疏肝散加减**
- **组成**:
- 柴胡 10g(疏肝解郁)
- 白芍 10g(柔肝止痛)
- 枳壳 6g(行气宽中)
- 香附 6g(疏肝理气)
- 川芎 6g(活血止痛)
- 陈皮 6g(理气和胃)
- 甘草 3g(调和诸药)
- 煅瓦楞子 15g(制酸止痛)
- **用法**: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7天。
- **加减**:
- 反酸明显:加海螵蛸10g、浙贝母6g。
- 胃热明显:加黄连3g、黄芩6g。
---
#### **3. 胃阴不足型**
**症状**:胃脘隐痛、口干舌燥、饥不欲食、大便干结、舌红少苔。
**推荐方剂**:**益胃汤加减**
- **组成**:
- 沙参 10g(养阴生津)
- 麦冬 10g(养阴润燥)
- 玉竹 10g(滋阴养胃)
- 生地黄 10g(滋阴清热)
- 石斛 10g(养胃生津)
- 白芍 10g(缓急止痛)
- 甘草 3g(调和诸药)
- **用法**: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7-14天。
- **加减**:
- 大便干结:加火麻仁10g、玄参10g。
- 胃痛明显:加延胡索6g、川楝子6g。
---
#### **4. 脾胃湿热型**
**症状**:胃脘灼痛、口苦口臭、恶心呕吐、舌红苔黄腻。
**推荐方剂**:**黄连温胆汤加减**
- **组成**:
- 黄连 3g(清热燥湿)
- 半夏 6g(和胃降逆)
- 陈皮 6g(理气化湿)
- 茯苓 10g(健脾渗湿)
- 竹茹 6g(清热止呕)
- 枳实 6g(行气消胀)
- 甘草 3g(调和诸药)
- **用法**: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7天。
- **加减**:
- 呕吐明显:加生姜3片、旋覆花6g。
- 腹胀明显:加厚朴6g、大腹皮6g。
---
### **二、食疗辅助方(温和调理)**
1. **山药小米粥**
- 鲜山药100g、小米50g,煮粥食用。
- **功效**:健脾养胃,适合脾胃虚弱者。
2. **石斛麦冬茶**
- 石斛10g、麦冬10g,煮水代茶饮。
- **功效**:养阴生津,适合胃阴不足者。
3. **陈皮红枣茶**
- 陈皮6g、红枣5枚,煮水代茶饮。
- **功效**:理气和胃,适合肝胃不和者。
---
### **三、注意事项**
1. **辨证用药**:
- 慢性胃炎证型复杂,需结合舌脉症状精准选方。
- 湿热证忌用温补药(如黄芪、党参),阴虚证忌用燥湿药(如半夏、陈皮)。
2. **饮食调理**:
- 避免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,戒烟酒。
- 少食多餐,细嚼慢咽,避免暴饮暴食。
3. **生活调理**:
- 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焦虑、抑郁。
- 适当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拳),促进胃肠蠕动。
4. **及时就医**:
- 若症状加重(如呕血、黑便、消瘦),需及时就医,排查胃溃疡、胃癌等疾病。
---
### **四、中成药推荐(方便选择)**
- **香砂养胃丸**:适合脾胃虚弱型。
- **胃苏颗粒**:适合肝胃不和型。
- **养胃舒胶囊**:适合胃阴不足型。
- **三九胃泰颗粒**:适合脾胃湿热型。
---
**提示**:中药需结合个体体质调整剂量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!若自行用药1-2周无效或症状加重,请及时就医。
[朱夫子] 配方资源来源'朱夫子'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建议在**中医师辨证指导下**使用,'如有雷同',实属巧合。